美容界维生素C美白奥秘

在当今的美容护肤领域,美白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。尽管美白皮肤成分层出不穷,众多知名品牌纷纷强调自家的美白专利与特有性,但当我们翻阅成分表时,会发现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常常出现在美白护肤品中。这种经典且实用,却时常被忽视的美白成分,究竟有着怎样的神奇之处呢?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同揭开维生素C的美白奥秘。

15101637465140_.pic_hd.jpg

千姿百态的维生素C

翻开护肤品的成分表,我们很少能看到直接标注为“维生素C”的简单描述。更多时候,它以“维生素C乙基醚”“维生素C磷酸酯镁”“维生素C葡糖苷”“维生素C豆蔻酸酯”等各式各样的名称出现在产品中。这并非是维生素C自身“善变”,而是由于它的化学性质对配方师来说不够“友好”。维生素C怕高温、不防水,这使得它难以直接添加到水乳霜等形式的保养品中。因此,为了能在护肤品中稳定存在并发挥作用,它不得不“变换身份”,以各种衍生物的形式出现。不过,无论它以何种名称呈现,本质上都属于维生素C大家族的一员,所发挥的美白效果大多与维生素C的基本原理一致,只是在稳定性、刺激性和实效性这三方面存在差异。

维生素C成为经典的原因

维生素C之所以能成为美白领域的经典成分,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。一方面,维生素C的配制技术如今已经相当成熟,这使得它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,销售价格也较为亲民,因此受到了绝大多数厂商的青睐。另一方面,维生素C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性。它能够提前中和自由基等有害物质,保护皮肤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,减缓皮肤衰老的过程。同时,它还能螯合酪氨酸酶,影响黑色素细胞的生成,让肌肤变得更加白皙通透。这种一举三得的成分,再加上有大量实验数据作为支撑,自然成为了美容护肤界的“常青树”。

15141637465166_.pic_hd.jpg

各种维生素C衍生物的差别

维生素C糖苷(AA2G)

维生素C糖苷是较为常见的维生素C衍生物之一。当它涂抹在皮肤上后,所携带的糖苷会被皮肤中的酶切断,进而转化为维生素C本尊,发挥正常的生理活性。然而,这款维生素C衍生物的稳定性并不理想。由于糖苷中葡萄糖键联在第二个氢氧基的位置,它无法为维生素C提供有效的保护。因此,在产品还未使用之前,维生素C可能就已经失去活性了。

维生素C乙基醚

目前,许多美白护肤品都喜欢添加维生素C乙基醚。这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,而且亲油亲水,对于配方师来说可操作的空间很大。但是,这个成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。它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并没有抑制作用,仅保留了还原黑色素细胞的能力。并且,当添加量高于3%后,其美白效果反而会呈现下降趋势。因此,在选购含有该成分的产品时,消费者需要特别注意。

维生素C磷酸酯镁

维生素C磷酸酯镁这种衍生物,更多时候是保留了维生素C的稳定性,而牺牲了其抗氧化性。在相同浓度的情况下,普通维生素C对自由基的清除力是维生素C磷酸酯镁的6倍甚至更多。但是,维生素C磷酸酯镁在20度的环境下,依然能保留80%的抗自由基能力,而此时的维生素C基本上已经失去了所有的生理实用价值。

维生素C豆蔻酸酯

如今,也有不少美白护肤品会添加“维生素C豆蔻酸酯”这一成分。然而,这个成分虽然是维生素C的衍生物,但它无法被皮肤转化吸收利用,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美白效果了。

维生素C的应用误区

误区1:维生素C怕光因而只能夜用

实际上,维生素C并不怕光,它最怕的是遇到水以及高温。厂家把维生素C装在深棕色瓶子里,本质上并没有太大意义。维生素C溶液或者是添加了液态维生素C成分的保养品,对温度十分敏感。通常温度不低于20度,其美白保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。

误区2:维生素C浓度越高越好

如今市场上许多品牌的维生素C浓度越来越高,不仅有5%,更有15%以及20%的。这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印象,好像浓度越高就越有效。因此,很多消费者被各种原料桶品牌以及成分党教育得只认成分和浓度。但是,维生素C的浓度达到20%以后,并不会随着浓度增加而效果提升,反而会呈现下降趋势。而且,高浓度的维生素C连续使用三天后,皮肤内的维生素C浓度会达到最高值。如果每天连续使用,反而效果不佳。

误区3:美白护肤品加了维生素C就有效吗?

并非如此。添加了维生素C成分的保养品,除了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外,配方环境的pH值也不能超过3.5。否则,不仅会失效,而且涂抹在皮肤上也不会有什么渗透效果,可谓是“一损俱损”。

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在美白护肤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。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应用误区,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、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美白护肤品,让肌肤真正焕发出健康、白皙的光彩。